关于再次征求《湖州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函

根据我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的相关规定,现就《湖州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7月10日前反馈至湖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数字经济处(人工智能处)。地址:湖州市吴兴区凤凰路730号(邮编:313000)

联系人:顾莹萍

联系电话:0572-2398661


湖州市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决策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应用导向、赋能实体,创新驱动、生态共建”原则,立足湖州优势,以场景应用为牵引,锚定人工智能“1+4+N”培育目标,“1”即把湖州建设成为全国人工智能特色之城这一总目标;“4”即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算力数据服务等四大重点领域,形成“小而精、专而强、硬带软”的产业特质;“N”即在工业、数字政府、时空、交通、文旅、农业等N个领域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带动生产方式智能化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效能,加速凝练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深度赋能实体经济跨越式发展。

人工智能产业能级快速跃升。到2027年底,全市累计引育人工智能各细分领域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上市企业5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集聚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建成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5个以上,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营收超200亿元,力争到2030年底产值/营收超500亿元;

人工智能创新支撑显著增强。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人工智能领域省级及以上实验室(平台)、技术中心、创新中心10个以上,打造行业领域垂直大模型10个以上。

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速涌现。聚焦工业、时空、交通等九大场景,公开征集一批、发布一批、推广一批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清单,到2027年底,累计打造标杆示范场景30个,培育国家级领航级/卓越级工厂3家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重点领域

1.具身智能机器人。加快建设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攻克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关键核心技术;推进AI技术在机器视觉感知、运动执行等场景的应用。重点加快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灵巧手、高精度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

2.智能驾驶。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和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为契机,重点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突破智能座舱系统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以船舶绿色智能为目标,推动智能机舱、新型绿色能源等设备系统研发,推进船岸协同下的远程驾驶、自动避碰等技术应用。

3.智能穿戴设备。重点推进智能眼镜、智能手表、AR/VR设备等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拓展AR/VR等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影视文化”特色产业,打造安吉元宇宙产业园、莫干山AI影视城等平台载体。

4.算力数据服务。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开发等算力服务业;发展互联网数据、信息处理等数据服务业;发展动漫内容服务、数字内容创作等数字内容服务业;提供面向细分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集成服务。

(二)重点应用场景

1.人工智能+工业。以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梳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应用场景需求,推动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纺织业等行业部署垂直模型,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含南太湖新区管委会、长合区管委会,下同>)

2.人工智能+数字政府。基于数字政府2.0整体架构,推进政务领域大模型落地应用,推动智能政务迭代升级。迭代“湖企办”智能系统,打造12345热线数据智能应用,探索构建“湖小政”智能体。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治安管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务办、市信访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县政府)

3.人工智能+时空。以国家北斗规模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北斗时空智能平台建设,开展北斗+融合创新场景应用。加快推进地信实验室时空信息领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建设,深化莫干·玄衍地理空间大模型应用,赋能地理信息产业转型发展。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推进eVTOL互飞。(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德清县政府)

4.人工智能+交通。加快推动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精准主动发现、高效主动管控的路网、航道运行多源融合感知预警体系。加快德清县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平台建设,完善路侧智能感知设备布局,升级通信基础设施,构建智能网联“车路云”协同体系。积极推进无人物流车、无人出租车等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湖州电信、湖州移动、湖州联通、各区县政府)

5.人工智能+农业。推广运用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装备,部署传感器、遥感等感知监测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农业领域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创新,利用大模型提升生物育种、病虫害监测预警等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各区县政府)

6.人工智能+文旅。推出“数字人导游”“AI旅行助手”等智能服务应用,加大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文旅场景建设。融合VR/AR/MR技术打造多模态文化沉浸系统,通过全息投影动态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景;聚焦国家级景区,引入人工智能导览等技术,提升游客浸入式旅游体验。(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7.人工智能+医疗。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研发进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全领域、全周期、全流程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医疗装备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发展。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心电辅助诊断、影像辅助诊断等新型智慧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8.人工智能+消费。利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积极推广无人货柜零售、无人超市等新兴零售模式。面向数字人直播带货、培训管理等新场景,研发消费领域垂直大模型数字人交互知识库及工具。加快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应用,推动沉浸式购物体验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各区县政府)

9.人工智能+教育。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试点学校在教学管研评等方面的应用实践。探索研发教育智能体,为师生提供智能答疑等服务。建设“数字学校”,优化项目探究型、自主学习型等多种教育新场景,探索在线、混合式等教学,创设模拟实验实训环境。(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三、主要措施

(一)聚焦做精做强,实施产业能级跃升行动

1.靶向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组建市人工智能招商特战队,开展场景招商、基金招商、链式招商。鼓励上市公司等本地企业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深化与专业协会、校友会等机构合作,举办产业沙龙、产业路演等活动,瞄准人工智能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收集有效招商信息,靶向引进产业链有影响力企业。强化专业招商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招商成效。(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人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城市集团、市交通集团、市产业集团、各区县政府)

2.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实施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选择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人工智能企业,建立全市人工智能“新星”企业成长库。提供“一对一”服务,给予企业上规晋级、市场拓展等政策扶持,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3.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建设。聚焦长三角(湖州)具身智能产业园、德清地信小镇、安吉“两山”科技未来城等载体,集聚资源,靶向招引,全力培育若干省级人工智能先导区。围绕科技园、小微园、人才产业园等平台,结合小微企业“播种计划”,优选人工智能种子,培育若干市级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二)聚焦创新载体,实施创新驱动领航行动

4.聚力关键技术攻关。聚焦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系统布局重大科技专项,支持高校、科创平台、龙头企业等高能级创新主体在基础策源、颠覆性技术研发方面大胆探索。锚定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重点领域,集中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垂直领域模型开发。创新关键技术攻关组织模式,实施“揭榜挂帅”等多元组织形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

5.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多方资源,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赋能中心,聚焦行业共性难题与急需场景,建立开放协同、资源共享、生态激励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场景应用落地。加快推进长三角具身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学布局AI训练中心、标准检测认证中心等平台,完善产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产业集团、各区县政府)

6.创新“人工智能+产品”。鼓励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产品开发,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飞行器等智能终端。建立人工智能终端创新产品目录,培育一批“爆款单品”,滚动遴选一批高创新性、高市占率的产品。加强首(台)套、首版次产品研发产业化,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助力创新产品快速打开市场。(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三)聚焦AI赋能,实施示范应用牵引行动

7.深化场景供需对接。推动政府、重点企业、科研机构等率先开放人工智能场景,强化场景源头供给。建立“人工智能场景机会与需求清单”常态化发布机制,组织供需对接活动,发放场景券,鼓励企业通过“揭榜挂帅”、联合创新等方式主动参与应用场景建设,推动场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8.打造标杆示范场景。推动AI+工业、AI+数字政府、AI+农业、AI+文旅等人工智能场景先行先试,遴选培育30个具有示范推广性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管理、智能营销等环节应用,培育一批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9.发展行业垂直模型。面向数字政府、文旅、农业等领域需求,精准开发智能问答、旅游导览、智慧种植等垂直模型。聚焦汽车、童装、电梯、物流装备等领域,支持龙头企业面向研发设计、智能营销等场景开发智能体、垂直模型。(责任单位: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

(四)聚焦数据算力,实施数字设施强基行动

10.夯实高质量数据基础。打造数据供需“一张网”,建立数据开放清单,开放视频、音频、图像等多模态数据,助力建设一批高质量数据集。支持龙头企业、平台企业、第三方服务商等企业牵头建设企业级、行业级可信数据空间,推出一批用于开放训练、标准测试的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责任单位:市数据局、市经信局、各区县政府)

11.优化智能算力供给。按照“整合资源、需求牵引、集约布局”的要求,支持发展高效低碳、集约循环的绿色算力中心。按需推动通用算力中心向高附加值的智算中心改造提升。加快布局建设低成本边缘算力,满足贴近自动驾驶、智能工厂等低时延、高可靠应用场景需求。(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局、湖州电信、湖州移动、湖州联通、各区县政府)

12.提升普惠服务水平。通过发放算力券、模型券,加大优惠算力供给,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使用本地智算。大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开发一批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的人工智能产品。引育优质数据标注企业,推广智能化标注工具,遴选数据标注优秀案例。(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政府)

(五)聚焦资源要素,实施产业生态护航行动

13.强化优质人才引育。深入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将人工智能领域作为重点遴选方向,引进和培育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优化“才企对接”平台,鼓励采取“校企共用、政企校共同分担相关费用”方式,开展校地企联合培育高层次创新应用人才。鼓励在湖高校增设人工智能相关学科专业,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新型技能人才及专业技能人才。(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在湖高职院校、各区县政府)

14.创新多维金融支持。引导市属国有企业成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打造陪同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完善基金绩效考核与容错免责机制。围绕企业“股债贷保担”等多维金融需求开发适配的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科创型人工智能中小企业无还本续贷。(责任单位:市产业集团、市城市集团、市交通集团、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口>、市国资委、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湖州监管分局、各区县政府)

15.做强智力资源供给。遴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及科研机构等专家,联动行业协会,借势借力组建人工智能智库,建立健全“定期研讨+重大事项会商+专家库动态优化”工作机制,为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应用场景落地与产业生态构建提供战略指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各区县政府)

四、组织保障

建立全市人工智能发展工作决策运行机制,成立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协调小组,统筹推进日常工作。制定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对企业上规模、应用算力模型等给予政策支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模式,加快构建覆盖全链条的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开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分析。及时、准确宣贯人工智能政策和专项活动,挖掘爆款产品、典型场景、优秀企业,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加强产业运行监测,研究建立人工智能统计监测机制。

征集部门:湖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发布日期:2025-07-01 截止日期:2025-07-10
*为必填项
提出问题和建议:
(请举例说明)    
*
图形验证码: *
提交成功,谢谢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