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征求《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注:该条意见征集为补发,前期已在政务公开发布,目前征集已结束。公开地址为:http://www.xiuzhou.gov.cn/art/2021/6/9/art_1228921719_59169148.html

>>意见反馈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省、市有关规划计划,结合本区实际,我局起草了《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布,现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61617:30前将意见反馈嘉兴市秀洲区生态环境分局(地址:新秀路351号大树花园三期712室,联系人:姚冬伟,电话:82721802,电子邮箱:2394003327@qq.com。)

 

 

 

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现实基础 1

(一)工作成效 1

1.生态环境蝶变跃升 1

2.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胜利 1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3

4.指标完成情况 5

)面临形势 8

二、总体要求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导向 10

(三)目标指标 11

1.总体目标 11

2.主要指标 13

三、重点任务 15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嬗变 15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15

2.优化调整工业结构 15

3.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16

4.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16

(二)坚持控排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7

1.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 17

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17

3.打造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体系 18

4.推进重点行业践行低碳行动 18

(三)推进协同治理,建设清新空气示范区 19

1.完善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19

2.加强固定源污染综合治理 19

3.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 20

4.强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20

(四)深化碧水行动,谱写人水和谐篇章 21

1.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 21

2.扎实推进水污染减排行动 22

3.严格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23

4.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23

(五)实施分类防治,打造安心净土家园 24

1.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24

2.推进农用地分类精管理 25

3.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 25

4.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26

(六)强化全程管控,创新固废闭环消纳 26

1.固废源头减量化 26

2.加强固废分类收集管理 27

3.拓宽固废资源化利用渠道 28

4.健全固废全过程监管体系 28

(七)加强风险防控,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29

1.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 29

2.落实生态环境问题联动机制 30

3.加强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控 30

4.提升生态环境风险应急能力 31

(八)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生态治理体系 31

1.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政府领导责任 31

2.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 32

3.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公共信用体系 32

4.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 33

(九)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生态智治水平 33

1.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33

2.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34

3.建立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平台 34

4.打造生态环境多跨协同应用场景 35

(十)践行共建共享,打造全民行动体系 35

1.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35

2.积极构建多层级示范创建 36

3.全面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36

4.丰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模式 37

四、保障措施 38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38

(二)优化生态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38

(三)强化技术支撑,提高治理能力 38

(四)深化社会监督,倡导全民参与 39

(五)健全考核机制,实施规划评估 39

附表1:秀洲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 40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期,也是浙江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关键时期。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把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作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重要内容之一,赋予生态环境保护全新的历史使命。

“十四五”时期作为秀洲区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水平推进美丽秀洲建设的第一个五年,环境保护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必须抓住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等发展机遇,高质量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品质提供优质生态产品,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提升,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新区”,让更多“秀洲风景”在“重要窗口”中靓丽呈现。

为推进“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制订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指导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全面推进“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实现生态文明现代化先行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基础

(一)工作成效

“十三五”时期,秀洲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南官荡小渔村蝶变美丽天鹅湖获得省领导高度肯定。秀洲与吴江跨界联合河长制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典型案例,充分展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调区的优势,受到央视新闻联播三次报道点赞,为推动美丽秀洲建设厚植绿色根基和生态底色。

1.生态环境蝶变跃升

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5年的64%升至2020年的87.2%PM2.5浓度从2015年的53微克/立方米降至2020年的28微克/立方米,达到并维持国家二级标准。勇夺201620192020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奖大禹鼎20209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总体水质均达到类水,其中2个,7个,达标率100%;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新塍塘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无因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超标事件,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2.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胜利

全面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油车港镇植绒园区和王江泾镇工业园区重点区域废气整治,植绒行业19企业53条生产线缩减至13企业28条生产线。完成燃煤小热电整合,推进生物质锅炉整治和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推进热电企业超低排放清洁化改造,完成新嘉爱斯5台锅炉、协鑫热电3台锅炉改造;实施非电行业清洁排放改造、工业炉窑专项治理等。新塍镇餐厨垃圾臭气植物液洗涤净化处理项目和王江泾镇新嘉爱斯秸秆类生物质高效热电联产与超低排放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打赢蓝天保卫战治气典型案例。开展黄标车淘汰攻坚行动实现存量黄标车淘汰清零,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及充电桩,推进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落实公交优先等发展战略。

深入推进五水共治铁腕开展以喷水织机整治淘汰为重点的低散弱企业退散进集工作,新塍、王江泾和油车港三镇验收完成散户喷水织机淘汰2168户、38862台;推进喷水织机行业污水厂集中处理站中水回用,2020年喷水织机行业污水回用量1562.4万吨,回用率达到40%。提标污水排放标准,大力削减工业污染物入河排污量。全面推进并完成污水零直排区主体建设工程,秀洲国家高新区率先在全市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水零直排监测与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污水零直排建设效果的定量考核。完成区域内六小行业整治任务,实现应截尽截、应处尽处,提升河湖水生态安全保障。大力推进外输管网扩建工程,截至十三五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量达到6万吨/天。

持续打响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详查工作;对83家企业地块进行信息采集和纠偏工作,对18家企业地块进行采样检测工作;完成农田土壤污染监测点标志牌竖牌和启动年度日常监测工作,共建成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15个、综合监测点12个。开展农用地安全利用,通过采取深翻耕、土壤调理剂等管控措施,项目区超标点位由实施前的7个减少至实施后1个点位轻微超标;区内3个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点位实现对账销号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秀洲区21块疑似污染地块经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无污染,已移出疑似污染地块名录。

切实推进五废共治建成王店镇洪合镇、新塍镇、王江泾镇、油车港镇、秀洲国家高新区6个一般工业固废堆场和王江泾镇1业固废分拣场,基本满足全区可焚烧一般工业固废日产日清的要求,2020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建成并投运秀洲小微平台,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理;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建成垃圾分类省级高标准示范小区18个、省级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试点商业街10条、省级定时定点投放和清运试点小区10个,城镇生活垃圾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区建筑材料资源再生利用处置中心建成投产,年处理建筑垃圾能力达30万吨;区废弃农药包装物归集中心启用,实现农药废弃包装物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完成省市考核指标。

3.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大力推进区域环评体制改革。秀洲国家高新区秀洲经济开发区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通过规划环评宏观管理,制定项目准入环境标准,对照《嘉兴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切实做好环境准入把关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缩短审批时限,为实体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实施改革以来已有114个项目享受改革红利

持续加强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十三五期间,秀洲区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严查排污许可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高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坚持依法许可与依证监管两手发力,实现排污许可核发一个行业、清理一个行业、达标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累计核发排污许可证215张,登记企业3588家。

积极践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十三五期间,秀洲区共完成初始排污权交易410笔,交易化学需氧量1480.79吨,氨氮764.62吨,二氧化硫1667.98吨,氮氧化物5164.58吨;完成新项目排污权交易216笔,交易化学需氧量758.37吨,氨氮140.57吨,二氧化硫812.63吨,氮氧化物102.05吨。办理排污权抵押贷款备案登记26笔,贷款22654.42万元;办理排污权有偿回购123笔,回购排污权指标化学需氧量1057.43吨,氨氮13.41吨,二氧化硫1195.68吨,氮氧化物639.43吨。

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办单设。在王店镇、王江泾镇先行示范的基础上,将洪合镇、新塍镇、油车港镇、新城街道、高照街道在村镇建设办公室或城市管理办公室挂牌的生态环境办公室,调整为单独设置,做到全区全覆盖。落实环境监管任务,牵头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不断深化区域联防联治。携手江苏吴江同治一江水,建立省际五位一体”水环境联防联治机制,联合河长机制、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水环境联合治理机制、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水环境联合保洁机制,打造长三角区域治水一体化基层样板。秀洲嘉善两地签订《秀洲嘉善交界区域大气环境联保共建工作框架协议》,两地环保领域的区域治气联防联治联盟成立,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共护一片天,实现从物理对接化学融合迈进。

4.指标完成情况

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设置约束性和预期性共18项指标全部达到目标要求,达标率为100%

1)约束性指标

2020市控及以上断面达到III类水的比例100%细颗粒物(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比例87.2%,各环境质量指标均优于2020年目标值;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减排指标均于2019年超额完成上级下达任务;5类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按期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预期性指标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市控重点废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市控重点废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污染防治类指标均按期完成2020年目标值;生态建设中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20%以上,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1-1  秀洲十三五期间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性质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十三五”末目标值

“十三五”末完成值

约束性指标

环境质量

1

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达到的比例(%

70

100

2

细颗粒物(PM2.5)浓度(微克/立方米

41

28

3

城市日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比例(%

80AQI

87.2

污染减排

4

化学需氧量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19已超额完成

5

氨氮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19已超额完成

6

二氧化硫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19已超额完成

7

氮氧化物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19已超额完成

重金属减排

8

5类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

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已完成

预期性指标

污染防治

9

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

良好及以上

优秀

10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达标

100

1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点位达标率(%

73

已完成

12

市控重点废气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

95以上

100

13

市控重点废水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标率(%

95以上

95

14

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

95以上

完成

15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

100

100

16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00

17

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利用处置率(%

100

100

生态建设

18

林木覆盖率(%

稳定保持20以上

稳定保持20以上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谋全球环境治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秀洲区将迈入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秀洲的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

机遇和有利因素体现在:一是“重要窗口”“生态文明建设要先行示范”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重要政治机遇。秀洲区要努力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列,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新区”。二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动力。秀洲区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调区,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重要空间组成,肩负着城乡融合层面先行践行的未来使命。三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让低碳发展成为新共识。秀洲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力争提前达峰的目标要求,对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型、引导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四是以数字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动能。长三角优秀的科技人才、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为秀洲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

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传播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也面临新要求新挑战。二是肩负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协调区重要角色,生态绿色发展需要先行,新发展理念需要更多践行。三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高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新要求。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努力,秀洲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成效显著,但基础并不稳固,绿色发展指数仍需持续提升,治理体系及监管能力尚存短板,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与人民群众期盼仍有差距。

综合判断,“十四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机遇与挑战交织、动力与困难并存的局面,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必须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在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当模范,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充分把握新机遇新条件,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努力开创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为高水平推进美丽秀洲建设夯实生态环境基础。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工作主线,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突出秀洲区地方特色,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为导向,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生态安全为重点,以强化源头管控为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新长征红船初心践行示范区、高质量全面发展模范新秀水,努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最精彩板块中的秀美新区、均衡富庶发展的最佳典范,奋力在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二)基本导向

低碳引领,绿色发展。以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为引领,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能源体系和综合交通体系,有效控制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精准施策,系统保护。运用科技手段,从源头治理、基础支撑、生态修复、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精准施策。以山水林田湖草为有机整体,统筹水陆、城乡、河湖,统筹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全要素协同治理水平,系统科学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持续,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深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改革成果转化为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创新驱动,争创治理优势,形成发展新胜势

全民行动,共治共享。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以公开推动监督,以监督推动落实。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环境决策、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督,实现环境改善成果全民共享,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存在感、参与感、获得感。

(三)目标指标

1.总体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生经济增长新动能,优美生态环境全面呈现,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建成,生态环境监管服务品质大幅提升,让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绿色成为高质量全面发展新秀水的靓丽底色,打造秀水泱泱生态大花园。

锚定二〇三五年愿景目标,对标美丽中国和美丽浙江建设新部署新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和高标准治理,提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生态环境质量高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在生态绿色上争当示范标杆。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不断优化。落实三线一单管控,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构建系统结构完整、生态功能互补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上级下达指任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得到全面倡导,全民生态自觉稳步提升。

水碧天蓝优美生态环境基本呈现。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以上,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稳定控制在27微克/立方米以内;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市控及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III类水比例稳定在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完成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上级下达任务;持续提高固废处理能力和效率,巩固提升五废共治成效。

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系统监管、社会信用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生态环境数据系统化、监管智能化、决策科学化的智能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成,数字赋能带动整体智治,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生态环境空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通过水系、绿地、林草、湿地修复等方式,提升自然系统净化和修复能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有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本满足公众需求。

2.主要指标

十四五期间秀洲区共设置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15项,内容涵盖环境质量、污染减排、风险防控、生态建设、绿色发展五大领域。具体如下:

2-1 秀洲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主要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目标

指标

性质

环境质量

1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7.2

93以上

约束性

2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28

27以下

约束性

3

地表水达到或类水体比例(市控及以上断面)

100

100

约束性

4

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100

约束性

5

地下水质量类水比例(%

-

完成级下达任务

预期性

污染减排

6

化学需氧量五年削减比例(%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氨氮五年削减比例(%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氮氧化物五年削减比例(%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挥发性有机物削减比例(%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风险防控

7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92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8

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

100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生态建设

9

生态质量指数(新EI*

-

完成级下达任务

预期性

10

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

-

不降低

约束性

11

森林覆盖率(%

-

10以上

约束性

绿色发展

12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3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14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较2020年)

-

4.5

预期性

1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

-

完成级下达任务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绿色嬗变

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全方位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生态空间结构、工业结构、能源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动力。

1.优化生态空间格局

全力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强化三线一单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环境执法等方面的应用,构建聚焦主业、错位竞争、分布集中的产业发展格局。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以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整合优化为基础,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秀洲区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并建立矢量数据库,推进自然保护地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和检查,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建立秀洲区自然保护地评估和考核机制。

2.优化调整工业结构

严格投资项目准入,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机制,按照秀洲区工业发展指导目录引进企业,提高工业投资项目质量。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高效率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落实《秀洲全面深化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实施意见》,加强工业企业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推动工业企业、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全覆盖,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着力推动秀洲区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在纺织、印染、化纤等行业的应用,提高单位资源能源产出绩效。

3.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全面落实能源双控目标,优化能源结构,制定实施能效提升计划,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清洁能源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能效领跑者活动、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严格控制煤炭总量有序实施燃煤总量控制和新增项目燃煤减量替代制度,降低煤炭消费比重。重点能耗企业应制定节能降耗方案,加快推广余热余压利用成熟技术,提升工业领域余热余压利用水平。重点布局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及组件、储能和光伏控制设备等核心领域,围绕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消纳、电网管理等能源管理环节,前瞻布局氢能产业等新能源未来领域,打造全国光伏产业技术新高地、新能源技术应用开发领先地。

4.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积极推广粮经轮作、间作套种、林下经济、渔菜共生、藏粮于地等新型生态农作制度,不断提高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打造集苗种供给、生态种养、精深加工和品牌销售于一体的稻渔全产业链条,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全面推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全面回收处置田间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以秀洲区现代农业创业创新中心为引领,积极推进麟农智慧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实现农业经济开发核心区、三产融合示范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区统筹,加快未来农业园、生态稻鳖园等十园示范建设。

(二)坚持控排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协同增效为着力点,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重点行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

围绕国家、省、市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研究制定

秀洲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行动方案,明确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力争实现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积极配合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规划,提升自然空间碳汇能力。探索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对重点行业探索建立平均先进碳排放对标机制探索建立协同减排管理机制

2.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构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温室气体监测体系,提升大气二氧化碳、甲烷等主要温室气体监测、污染源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燃料元素分析等能力。建立健全气候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工作机制,加强气候灾害的检测评估和预测预警。加快气候治理数字化转型,根据省级统一部署,推进低碳发展综合管理系统、企业碳账户系统等低碳数字化工程,深化数据分析挖掘,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在线管理。

3.打造碳达峰碳中和试点体系

引导有条件的城镇、工业园区和社区及商务区积极申报创建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探索建立零碳试点示范体系。建设零碳政府机关和低碳工业园区。深化未来社区低碳场景设计,鼓励在低碳建筑、低碳交通、智慧低碳能源供应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化管理体系等领域实施探索。鼓励探索开展碳普惠工作,激发小微企业、家庭和个人低碳行为和绿色消费理念。积极实践碳中和,规范碳中和机制,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实施生态系统碳汇试点建设,鼓励推广应“碳标签”。推进传统行业绿色化技改提升,打造一批绿色转型升级示范标杆企业,积极创建纺织、印染和化工产业的循环化园区改造试点。

4.推进重点行业践行低碳行动

系统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确保完成能源双控目标,构建多元协同发展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建筑领域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绿色建造行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深化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加快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动农业减排增汇,充分挖掘农业减排潜力,有效提升农业碳汇能力。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扩大绿色产品服务新供给,创建绿色低碳新城乡。

(三)推进协同治理,建设清新空气示范区

坚持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开展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实现全区环境空气质量持续优化。

1.完善大气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以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强化污染管控,完善污染天气应对机制,落实源头替代、低效设施整治、工业炉窑整治、产业集群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臭氧污染综合防控体系,进一步强化臭氧生成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有效控制臭氧污染。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强化季节性减排调控力度,在夏秋季和冬季,分别针对臭氧污染和PM2.5污染研究提出强化减排要求,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工期,推动城市PM2.5和臭氧浓度稳中有降。深化王江泾镇、油车港镇工业集中区废气整治,全面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深度治理。到2025年,市区细颗粒物浓度达到27微克/立方米以下,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

2.加强固定源污染综合治理

持续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加快高污染燃料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炉窑深度治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以化工、工业涂装纺织印染、橡胶和塑料制品、玻璃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改造。全面推进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以氮氧化物减排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同时采用纯氧燃烧、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或其低氮技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强化涂装、化纤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监管,废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线监控数据与生态环境分局联网。

3.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

强化移动源污染治理,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分步骤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加快完善城市绿色公共交通体系,推进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淘汰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实施区域柴油货车污染协同治理行动方案,落实国六车用油品供应要求,停止销售低于国六标准的汽柴油,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加强船舶环保监管,禁止使用渣油、重油等含硫量不符的燃料,积极推广液化天然气、纯电动等清洁能源或新能源船舶。

4.强化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管控责任,构建过程全覆盖、管理全方位、责任全链条的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体系,全面落实七个100%,提高建筑施工标准化水平。推广使用自动冲洗、雾炮等扬尘防控新技术,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积极创建绿色工地,实施施工工地封闭管理,建立施工扬尘管理清单,落实扬尘防治要求。提高秸秆焚烧监控水平,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监管机制,落实网格化监管制度。依法严禁农作物秸秆违规露天焚烧,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利用措施。控制农业源氨排放控制,加强清洁养殖工艺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及配套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四)深化碧水行动,谱写人水和谐篇章

坚持安全、清洁、健康方针,控源、扩容两手发力,以美丽河湖”“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载体,统筹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和饮用水安全维护,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推动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健康逐步恢复。

1.持续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

按照“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行动方案,因地制宜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在重点水域实施生态河道建设,高品质推进水下森林建设。全域推进生态缓冲带建设充分利用河岸带、景观斑块用地、池塘、断头浜等,建设多种形式的生态缓冲带,打造碧水河道生态岸线,实现透明度达到0.8米以上的碧水目标,加快构建健康水生态环境。完成秀洲片的水系连通、湖荡整治、堤岸生态化改造等综合治理工程,保障重点河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进一步提升重要水体的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开展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摸清水生态家底,系统开展江河、湖泊、湿地等水体水生植被恢复,重建生物群落。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和地方特有珍稀水生物种及其栖息地、产卵场。科学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结合水域生态需求,开展不同种类生物放流,加强增殖放流活动的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禁止向天然开放水域投放外来种、杂交种、转基因种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种。

2.扎实推进水污染减排行动

持续深化污水零直排区全域创建,加大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入网量,提升收集质量和效率,积极争取污水外排泵站协议输送由目前15万吨/提高20万吨/,完成王江泾一座5万吨/天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厂外配套管网建设和泵站改造工程。喷水织机行业入河排水水质提标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持续减少织机工业污染。到2021年底,通过提标改造和中水回用,全区保留15入河排污口,提高喷水织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再生水回用率。进一步开展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和淘汰,化工企业基本清零,行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全面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的运维,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农村生活污水入网率,提高污水排放执行标准,提升污水处理终端处理效率,2025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全覆盖。

3.严格水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严格执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实施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评估,抓好工业、城镇和农业节水围绕节水促减排,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改造提升和重点用水行业节能节水改造。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因地制宜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以高耗水工业技术改造、工业绿色发展、清洁生产为重点,促进废水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工业再生水利用,逐年提高非常规水利用比例。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巩固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实行用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至2025年,节水制度体系、市场机制基本完善,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用水效率指标持续向好,全社会形成良好节水风尚,全区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4.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加强新塍塘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建立新塍塘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制度,强化汛期强降雨期水质监测力度,对新塍塘饮用水水源地实施加密监测,全面掌握水体水质质量,保障秀洲区饮用水安全。加强对道路、水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落实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完善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有效地处置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减轻事故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建设、应急队伍建设、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应急机制,实现预警体系与应急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智慧化管控,结合全省饮用水水源地矢量数据库,利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巡查,进行饮用水水源地有机污染物全指标分析,摸清污染来源及风险点位精准管控,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生物预警监测系统,逐步实现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蓝藻等生态环境灾害风险预警。

(五)实施分类防治,打造安心净土家园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推进农用地土壤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强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确保土壤环境安全。

1.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开展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溯源排查整治,2023年底前基本建立污染源全口径清单。建立控源(断源)销号闭环工作机制,坚持“边查边治、应控尽控”,对各类污染源制订控源(断源)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耕地土壤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提出针对性断源措施并优先实施,加强建设用地污染源头防治。强化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加强涉及污染地块的用地规划条件、收储、出让、建设项目环评等环节的审查把关。2021年底前,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纳入排污许可证统一监管,督促重点企业全面落实污染隐患排查、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报告、除活动污染防治等法定义务。

2.推进农用地分类精管理

实施农用地分类保护与治理,建立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的农用地安全利用模式。将优先保护类耕地纳入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区域内污染企业限期迁出,禁止新建工业企业,实现污染零排放,确保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不退化、不降级,守住优先保护类农用地土壤安全底线。对安全利用类耕地,全面实施以水肥调控、阻隔剂施用、低累积作物培育为主要模式的安全利用措施,建立使用农产种植准入制度,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等措施,提升农田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并积极开展治理修复,守住农用地的安全利用底线。

3.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

建立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联动监管制度,推动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监管与国土空间规划监管有效衔接。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加强城乡规划、土地收储和供应、项目选址等环节审查把关,实现建设用地开发利用负面清单管理。持续推动完成27块疑似污染地块中剩余4块的场地调查工作,全面完成疑似污染地块的调查。督促落实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防治土壤污染责任,监督区内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内的7家企业每年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并将监测报告进行公开

4.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2021年底前完成第一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定。根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结果,明确地下水污染防治的保护区、防控区和治理区范围,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污染、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建立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持续开展重点行业在产企业地下水污染排查,全面掌握全区地下水污染分布和状况。逐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风险排查试点,督促高风险企业采取必要污染治理措施。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污染调查和环境监测结果,到2025年前,完成一轮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调整。

(六)强化全程管控,创新固废闭环消纳

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为核心,推进各类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全过程管理与协同治理,推进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确保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创建全域无废城市

1.固废源头减量化

研究制定行业整治、项目准入、源头减量等相关政策措施,依法将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强化新建项目固废源头管理,细化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属性鉴别和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及合理性分析。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工艺装备落后、处置出路难的建设项目要从严把关审批,严格控制产生需填埋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建设项目,实现固废产生强度年度负增长。全面加强企业工艺技术改造,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夯实产废者的主体责任,延长产废者的责任追究链条。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总量,实现全区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建立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开展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制品专项整治行动,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绿色包装制品。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明确农作物化肥定额施用标准和最高限量,推行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增施等土壤培肥技术。减少畜禽源头污染,严格新建规模化养殖场的准入,持续推进固态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2.加强固废分类收集管理

落实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处置,建立健全“五化”(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最大化资源利用、集中化统一处置工作模式。严格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要求,全面提升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信息监管平台,实施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置全过程动态监管,实现全区生活垃圾一张网监管。建立健全废旧农膜主体归集、政府支持、专业机构处置、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回收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建设,依托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制,持续推广小箱进大箱,建立大箱单位收储凭证登记体系,对医疗废物交接、转运登记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实现医疗废物集中收集网络体系全覆盖。开展建筑垃圾分类,其中可回收利用部分由第三方企业分类回收利用,不可利用部分区建筑材料资源再生利用处置中心回收处置。探索渣土分类机制,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形成与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工程渣土综合利用体系。

3.拓宽固废资源化利用渠道

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加强一般工业固废管理,促进一般工业固废的协同处置加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优化各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配置。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整合提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城乡环卫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推广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餐厨垃圾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持续提升秸秆和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长效运维。实施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建筑垃圾精细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消纳及运输监管信息平台。2025年,基本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富余、竞争充分的全种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

4.健全固废全过程监管体系

全面使用全省固废治理数字化应用系统,督促所有涉危废企业全面上线注册,并及时填报产处信息。建立规范化收集、运输系统,对产废单位、运输单位和处置单位进行上报管理,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数据共享和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对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严厉打击固体废物跨区域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执法长效机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动形成固体废物违法案件快速发现体系。优化现有固废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固体废物监管大系统、大平台、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开展处置过程日常管理,实现监管工作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创新监管方式,服务改革发展。全面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体废物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标,全域建设无废城市

(七)加强风险防控,筑牢生态安全底线

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1.强化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空间分区管控体系,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的规划环评,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对涉及有毒有害化学品、危险废物、重金属和持久性污染物的项目,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把关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建立完善重大环境风险名录,完善隐患问题录入、督办、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加强对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相关行业的全过程风险监管,做好印染、化工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预警试点示范,推进重大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2.落实生态环境问题联动机制

建立环境问题发现、整改联动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基层问题发现和整改责任,使生态环境问题做到应查尽查、应改尽改。对一般环境问题原则上实行立整立改,及时反馈整改情况。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等披露的问题,建立表格化、清单式管理,严格落实整改销号制交账制。建立环境污染问题风险预警机制,对重大环境污染问题未能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风险预警持续处于高位的地区,实施督查督办及定点帮扶。落实各级各部门环境污染问题排查责任建立落实网格员巡查管理制度,强化对网格员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技能培训,提高网格员业务能力。

3.加强生态环境领域风险防控

持续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实现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信息联网共享,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利用、处置危险废物。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办法》等文件精神,做好化学品行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汞等公约管制的化学物质实施禁用、限用、限排等措施。严格管控重金属排放指标,淘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重金属污染减排。深化水上危化品运输安全环保监管和船舶溢油风险防范,实施船舶环境风险全程跟踪监管;加强危化品道路运输风险管控及运输过程安全监管,科学设定禁限行线路,严防交通运输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

4.提升生态环境风险应急能力

健全环境应急社会化支撑体系,加强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环境应急能力达标建设。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构建企业-园区-三级环境应急预案联动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别、各类型应急演练,提高现场应急指挥水平生态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加强多部门间的应急联动,推进跨行政区域、跨流域上下游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建设,提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处置能力。加强与周边区域间的应急管理工作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应对和处置跨区域突发环境时间的整体水平。

(八)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生态治理体系

以深化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落实各方主体责任,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1.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政府领导责任

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党委政府对环境治理负总责。健全完善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协同机制。加快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和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行失职追责和损害担责。

2.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体责任

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严格落实自行监测、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加大绿色原辅材料推广力度,探索建立绿色再生产品消费激励制度。强化企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完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机制,要求排污企业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引导排污企业通过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等形式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构建破解企业邻避效应的常态化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行业监督功能,推动建立企业绿色发展、守法排污的引导约束机制,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行业秩序。

3.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公共信用体系

加快构建公共信用评价体系、信用综合监管体系和信用联合奖惩体系。健全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实现环境信用评价重点排污单位全覆盖。构建和完善生态信用评价应用体系,建立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和动态调整制度,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全面推行企业健康码。完善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全国和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联合开展严重失信行为认定,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信用信息跨部门应用场景,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市场监管、财税补贴、评先创优、保险费率厘定、水电价、信贷等多项领域设置联合惩戒措施的信用门槛

4.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

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等国家战略区域为载体,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施“一体化”的同保共享和引领示范。开展“联防联治·生态共建”行动。持续深化与江苏吴江“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嘉善的大气污染防治联保共建机制。以跨区域联合治水、治气为发端,与周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多领域合作,加大秀洲、嘉善、吴江三地交界区域生态环境水、气、废监管和联动执法,推动建立三地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加强区域生态环境防风险能力,提升协同生态治理水平,为一体化发展提供秀洲样本。

(九)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生态智治水平

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和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系统提升生态环境智治水平

1.推进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持续进执法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细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执法分析研判机制、环境管理异常数据溯源排查及联动执法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分析异常数据,加强溯源排查,实现监管信息智能推送、问题排查快速联动、执法检查智能出发、违法行为高效查处。开展执法大练兵,提高执法人员对各种执法装备的掌握程度及在执法行动中的应用,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提高环境执法效率。

2.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深化企业自巡查机制,实施重奖举报制度,形成全流程、闭环式、智能化的问题发现查处体系。健全完善乡镇街道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立问题发现效能评价体系,对区域环境风险实施动态预警监管。完善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网络,加大清新空气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对臭氧、挥发性有机物、恶臭异味等污染物的监测。完善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机制,推进微型水质自动站、断面水质自动站等监测站点全覆盖。

3.建立生态环境数字化应用平台

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构建区域生态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形成及时感知、智能预警、精准溯源、快速处置、协同管理、有效预防、惠民利企的智能化生态环境管理新格局。推进一图一码一指数为核心的智慧环保监控中心建设,建设环境问题发现处置、排污许可证证后监管、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清废净土监管等六大模块,完善环境大数据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环境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构建集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控为一体的“生态环境大脑”

4.打造生态环境多跨协同应用场景

依托大数据计算能力,实现多项应用综合,建设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的多场景协同应用,提高区域治理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水平,多跨协同构建立体式多维度的应用场景,实现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数据、政务数据的整合和统一管理,增强生态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并根据工作实际及业务变化情况,及时更新、调整、完善应用功能。全面建成并完善“企业家”服务治理集成应用项目建设,紧扣企业“服务”和政府“治理”两个应用小切口,打通政府侧(浙政钉)和企业侧(企业码),横向协同多部门,纵向联动多维度(诉求、政策、决策)的多跨协同。

(十)践行共建共享,打造全民行动体系

坚持全民共建共保共享,提高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持续推进多层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面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

1.提高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

扩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加强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公开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监测断面水质数据。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政策的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排污单位环境监管信息,督促排污单位公开污染治理效果。推进执法信息公开,每年要发布重点监管对象名录,公开执法检查依据、内容、标准、程序和结果。建立重污染行业、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激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渠道和合理机制切实提高群众的生态参与度

2.积极构建多层级示范创建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把生态文明纳入党政干部教育、培训、考试、职的内容,定期举办生态文明专题培训班,推进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教育常态化。建立完善企业环境教育培训体系,引导企业培育生态文化,创建绿色企业、环境友好企业。

积极开展“绿色细胞”系列建设,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绿色消费模式。构建全区全时段的环保社会监督网络,加快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农村图书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3.全面深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基层环保工作者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生态满意度在全区范围内针对企业法人、环保管理人员和镇(街道)、村(社区)环保工作人员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生态环境知识万人大轮训。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载体,指导部门和主体进村镇、社区进行全覆盖式宣传,努力提升生态知晓率和参与率。同时围绕六五世界环境日和浙江生态日年度宣传主题,组织开多种形式的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新风尚,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4.丰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模式

完善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机制,充分发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作用,畅通环保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指导,积极推进能力建设,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提高公民环保素养,组织编写环境保护读本,推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加大环境公益广告宣传力度,研发推广环境文化产品。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打造全面环保、人人参与的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常抓不懈,强化监督,狠抓责任落实。严格强化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各单位各司其职,合力推动实施,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的要求,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年度工作目标。

(二)优化生态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做好资金保证支持,把生态环境保护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对绿色发展、污染治理、环境风险管控、生态修复、环境基础能力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等重点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建设工程和研究项目。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范围、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污染防治、生态资源调配和循环利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中来,大力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

(三)强化技术支撑,提高治理能力

加强重点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重点开展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大气污染协同控制、水生态修复治理、土壤固废污染风险管控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加大污染防治技术推广和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和壮大环保产业发展,健全生态环境治理服务体系,支撑生态环境的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借助区域一体化地域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四)深化社会监督,倡导全民参与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社交平台和数字媒介等各类媒体,加大规划的宣传力度,定期公布环境质量、项目建设、资金投入等规划实施信息,确保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公开。同时,提高居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知晓度,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推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营造全民环保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强化全民环保的责任意识,构建全民环保的良好格局。

(五)健全考核机制,实施规划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评估总结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落实情况,在2023年年中和2025年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开展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对评估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规划实施进展成效和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切实保障生态环境规划工作有效落实,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附表1:秀洲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

项目大类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起止年限

投资金额(万元)

 

水环境治理

1

污水零直排项目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面提质扩面,对存在雨污混接、管道破损、管道堵塞、雨天倒灌、排污不畅等管网隐患的生活小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商务楼宇及沿街六小行业开展整治提高建设。

2021

23000

2

河湖生态缓冲带、湖浜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

河湖生态缓冲带修复、湖浜生态缓冲带修复工程,同时开展氮磷拦截沟、工程净水、河道溶解氧提升等工程建设。

2021-2025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

秀洲区污水外排提升工程

建设管线约28公里,新建泵站1座,改建1

2021-2022

24000

4

秀洲区王江泾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建设一座5/的工业污水处理厂及厂外配套管网和泵站改造

2021-2023

71000

5

秀洲区南片污水外排复线工程

建设管线约11公里,新建泵站2座 。

2018-2021

20000

6

新塍镇喷水织机废水处理站提标改造及中水回用工程

对新塍镇西文桥、桃园、洛东及钱码头4个废水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新建中水回用主管网约10公里。工程总处理规模为21100/其中14770/经提标处理后回用,6330/排放,中水用率为70%

2021-2022

4000

7

新塍镇污水管网提升工程(潘家浜段)

设计新建污水管网5.6公里管径为DN400~DN500地埋式泵站2座,规模3000~5000/天。

2021-2022

2300

大气环境治理

8

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整治项目

共计28家企业开展低效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整治,对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关停,或是关停生产线

2021-2022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9

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

共计4家企业开展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源头替代

2021-2022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固废治理

10

嘉兴市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项目

建设500/(一期300/天,二期200/天)餐厨垃圾处理系统、400/(一期200/天,二期200/天)厨余垃圾处理系统、100/废弃油脂处理系统、5/动物尸体处理系统。

2021-2025

70000

生态保护

11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以自然保护地为依托,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为载体,全面推进秀洲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重点物种(水生生物)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进一步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2020-2025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2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勘界定标和明细调查项目

评估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待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发布后开展勘界定标;调查各类用地、建设项目和人口分布情况,探索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制度。

2020-2022

所需资金根据评估情况确定

1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勘界定标工作

对秀洲区现有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待整合优化后,开展勘界定标工作。

2020-2022

所需资金根据评估情况确定

14

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持续推进公铁沿线扩面、水系岸边绿化、城镇园林绿化、村庄绿化示范及林果产业发展五大绿化工程。

2020-2022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5

嘉禾牧歌项目

分阶段建设约3500亩农业用地,种植水稻、落羽杉等特色作物,打造田园风光。

2020-2023

46000

16

麟农智慧产业园

主要建设高科技玻璃温室智能大棚、智慧果菜生产工厂等,园区将以蔬菜高新技术为依托,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科技智慧产业园。

2020-2021

70000

17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1.双塔、腾云、市泾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建设项目。

2019-2021

13000

2.洪合镇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建北村、凤桥村、良三村等。

3.王店镇美丽乡村景区村庄提升工程,主要为建林村、庆丰村、南梅村、镇中村、花鸟港村。

4.王店镇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项目,共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8个。其中市级5个,区级3个。

18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秀洲段)

度假区内环境提升、景观改造、道路及市政管道、停车场建设等基础设施工程,旅游风情小镇建设、4A景区建设、美丽村庄、嘉兴运河文化展示馆、游客服务中心、一里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等文旅配套项目。

2020-2025

150000

能力建设

19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长效考核机制

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占党政绩效考核比重;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相关制度,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完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

2020-2025

所需资金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征集部门: 嘉兴秀洲 发布日期:2021-06-09 截止日期:2021-07-01
*为必填项
提出问题和建议:
(请举例说明)    
*
图形验证码: *
提交成功,谢谢您的参与!
微信版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政府主办 使用中国移动网络访问速度最佳

建议使用Ie8.0以上浏览器浏览 1024*768分辨率 2012 版权所有 ICP备案:浙ICP备11023739号-1

公安机关备案号33041102000148号 网站标识码:3304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