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开征求《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意见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浙江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工作部署,按照绍兴市局《关于实施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快嵊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旅新产品与新业态供给,进一步释放文旅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经研究,我局起早了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现公开征求意见。

时间:2022年12月23日--2023年1月5日

方式:来信、来电

地址:嵊州市剡湖街道官河路528号

电话:史祁伟  0575-83013755

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12月23日


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浙江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工作部署,按照绍兴市局《关于实施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快嵊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旅新产品与新业态供给,进一步释放文旅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经研究,决定实施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吃住游购娱”,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功能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嵊州辨识度的文旅融合产品,提升新时代人民群众文旅消费水平,推动嵊州成为国内外知名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行动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跨产业、跨地域、跨部门融合发展,提升文旅融合的产业价值、示范效应和联动作用,注重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建设。

——加强统筹推进。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与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增强谋篇布局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引,注重部门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促进消费提振。强化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调节筛选机制,增强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坚持共建、共享、共融。

——提升品牌效应。鼓励优秀项目以及企业主体走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以“五百五千”工程扩大“诗路越韵”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以“百县千碗”为龙头,整体推进“百县千宿”“百县千礼”“百县千艺”“百县千集”建设,以项目化的思维和机制,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培育“微品牌”、拓展“产业链”、撬动“大消费”,将地域文化符号、特色民俗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形成一大批嵊州元素鲜明、能融入大众生活、勾起乡情乡愁的文旅融合标志性产品。

二、重点任务

(一)高标准深化“百县千碗”

1.强化标准引领。按照《“百县千碗”评价与认定规范》标准,开展各级“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街区(镇)评价和认定工作。建立健全市“百县千碗”菜品标准体系,迭代更新“千碗”美食菜品,标准化开展制作技艺培训、菜品质量提升等工作。

2.拓展市场规模。充分调动餐饮企业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加盟“百县千碗”美食品牌。积极培育特色美食街区、特色美食店、连锁龙头企业等美食文化体验场所。推动广大饭店、宾馆在保持各自特色风味的同时,有针对性推出当地“百县千碗”小碟组合式菜品。

3.扩大品牌影响。加快“百县千碗”进景区、进饭店、进学校、进机关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进社区。进一步将“百县千碗”纳入公务接待,在大型会议、展览、活动期间,优先安排价格适宜、别具风味的地方菜品作为后勤保障。

4.弘扬美食文化。积极挖掘地域美食文化和非遗技艺,结合美食讲解员队伍建设,着力讲好嵊州美食故事。鼓励结合“百县千碗”开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美食类歌曲、舞蹈、剧目等。策划推出一批与嵊州传统美食、文化美食、绿色美食相关的特色旅游线路。

(二)高品质建设“百县千宿”

5.提升民宿品质。推动民宿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盲目跟风向自主建构转变,从追求单一利润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走嵊州民宿特色化发展之路。鼓励按“一个主题、一个主人、一个故事、一桌佳肴、一组活动、一打伴手礼、一种文化共鸣”的创意,凝练独特的民宿符号,着力提升民宿核心吸引力。

6.实施民宿富民。探索多元化、综合体模式,塑造品牌化、情景式体验,既鼓励利用闲置空间、特色民居、传统建筑等创办民宿,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民宿,也支持城市或近郊发展布局独特品味的风情民宿。推动民宿与社区共生共融,引导利用民宿产业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本地劳动力就业。推动民宿研发伴手礼、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及住宿业周边产品,带动二次消费。

7.引导业态创新。鼓励民宿按照相应等级的规范要求,善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根据不同客源对象、消费层次和功能类别开展差异化经营,实现规范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促进酒店业与等级民宿错位发展。探索露营等新业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民宿与营地的深度融合,创新“露营+景区”“露营+农场”“露营+研学”“房车+驿站”等模式,加强安全监管,引导露营与住宿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三)高品位推进“百县千礼”

8.加强文创研发。鼓励文博单位依托馆藏资源,积极研发文创产品,完善营销体系,尤其在现有体制下稳步探索适宜的商业模式。着眼于经典嵊州元素与潮流消费品的集合,培育一批越韵等文创IP。发挥相关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各类文化创意工作室、非遗传承人、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9.拓宽营销渠道。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优秀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转化能力,引导设计公司、文艺院团等开展旅游商品研发。在嵊州文旅集市、消费集聚区等开设非遗文创商店,用于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及销售,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展示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10.促进品牌转化。支持通过标准推广、版权交易、联合制作、品牌与管理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文化标识、文化基因、文旅品牌等转化为文创产品。鼓励文旅产业经营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文旅IP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产品展会。培育“浙宿好礼”绍兴品牌,鼓励民宿利用当地土特产等资源,结合创意设计打造伴手礼。

(四)高水平推进“百县千艺”

11.优化演艺布局。统筹主题公园类、山水实景类、剧场类及沉浸式演艺等各类型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旅游演艺市场因地制宜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创作一批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演艺作品,复排一批经典剧目。支持艺术院团和经营主体利用不同类型的空间载体,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和新型旅游演艺模式。

12.弘扬非遗技艺。鼓励非遗传承人以技艺、品牌、服务等形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支持企业依托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研学旅行等。建设一批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通过开展培训、研讨、对话交流和展示活动,扩大传承人群队伍,促进项目融入现代生活。

13.点亮文艺星火。深入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以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等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完善文艺资源下沉和激活的机制,进一步点靓城乡、赋美社会。

(五)高起点打造“百县千集”

14.培育文旅市集。持续打响剡溪夜集、吾悦美食街等文旅市集品牌,推动根雕、竹编、茶叶等具有嵊州韵味的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活力,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性非遗主题市集。探索“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模式,开设非遗互动市集和非遗传习所,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非遗研学活动。鼓励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景区、进街巷、进校园,面向群众开展免费展演和活态传承。

15.组织文化雅集。依托诗路文化、越剧文化、书法文化等主题文化,推出一批文化标识鲜明、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一批“小而美”、可持续的文化雅集。依托“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应用,提高雅集的辐射面和受众面。

16.打响展会品牌。持续擦亮嵊州文旅品牌,提升书法朝圣节、民间越剧节、诗路主题活动等活动影响力,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支持各地利用自身文化和旅游独特元素,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展会等活动,积极组织旅游宣传推介,以活动促品牌,以品牌聚人气。

17.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到2025年争取建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持续扩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文旅商深度融合、消费带动作用强,具有浓郁“越味”的集聚区。

三、保障措施

18.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推进机制,成立嵊州市“五百五千”工程推进工作专班。加强工作任务梳理与责任分解,不断完善认定规则,落实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机制,健全闭环管理体系。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格局,确保工程落地见效。

19.完善政策支持。用足用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共有政策和乡村振兴、微改造精提升等既有支持政策,探索出台推进“五百五千”工程的扶持政策。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升信用贷款发放占比。

20.健全晾晒机制。通过晾晒赛马机制推进“五百五千”工程,鼓励和支持创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加强对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附件: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任务分解表

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类别

具体任务

责任单位

1

“百县千碗”

工程

打造推出10道嵊州特色“百县千碗”美食。

产业发展科

2

评定10家代表性“百县千碗”体验店。

产业发展科

3

力争申报并评定省级“百县千碗”美食旗舰店1家。

产业发展科

4

力争申报并评定省级“百县千碗”美食街区(镇)达到1个。

产业发展科

5

建立健全“百县千碗”菜品标准体系,迭代更新“千碗”美食菜品。

产业发展科

6

标准化开展制作技艺培训、菜品质量提升工作。

产业发展科

7

继续推进“百县千碗”进景区、进饭店、进学校、进机关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进社区。

产业发展科

8

推动将“百县千碗”纳入公务接待,在大型会议、展览、活动期间,优先安排“百县千碗”作为后勤保障。

办公室

9

推动广大饭店、宾馆在保持各自特色风味的同时,有针对性推出“百县千碗”小碟组合式菜品。

产业发展科

10

建设美食讲解员队伍,着力讲好嵊州美食故事。

产业发展科

11

结合“百县千碗”开展文艺创作,推出1首以上美食类歌曲。

公共服务科

文化馆

12

“百县千宿”

工程

实施“民宿富民工程”,鼓励利用闲置空间、特色民居、传统建筑等创办民宿,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民宿。

规划建设科

13

推动民宿与社区共生共融,引导利用民宿产业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本地劳动力就业。

规划建设科

14

汇聚力量打造出具有特色元素、较大知名度民宿业的“嵊州品牌”。

规划建设科

15

建设7家省级品质民宿。

规划建设科

16

探索露营等新业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民宿与营地深度融合。

规划建设科

17

创新“露营+景区”“露营+农场”“露营+研学”“房车+驿站”等模式,推动露营与住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建设科

18

加强安全监管,引导露营与住宿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市场管理与执法指导科

规划建设科

19

“百县千礼”

工程

文博单位依托馆藏资源,推出博物馆文创产品7件(套)以上。

艺术科

越剧博物馆

20

依托文博资源着眼于经典嵊州元素与潮流消费品集合,积极研发一批越韵等文创产品。

艺术科

越剧博物馆

21

依托全市非遗资源,推出非遗文创产品10件(套)以上。

艺术科

非遗中心

22

指导支持相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文旅集市、消费集聚区等开设非遗文创商店,展示及销售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艺术科

非遗中心

23

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展示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艺术科

非遗中心

24

推动民宿研发伴手礼、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及住宿业周边产品,推出嵊州“浙宿好礼产品”5件(套)以上。

规划建设科

25

推动全市文旅IP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嵊州旅游IP文创产品5件(套)以上。

产业发展科

26

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商品大赛,引导文创企业、设计公司、文艺院团等开展旅游商品研发。

产业发展科

27

创作一批弘扬浙江精神的演艺作品,复排一批经典剧目。

艺术科

公共服务科

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文化馆

28

建设1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艺术科

29

争取打造1个浙江省“戏曲之乡”。

艺术科

30

培育3个以上非遗展演项目、5个以上非遗体验点、5个以上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5家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非遗主题小镇。

艺术科

非遗中心

31

以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等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

公共服务科

艺术科

32

“百县千集”

工程

融合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于一体,培育、打造1个以上非遗旅游集市。

艺术科

非遗中心

33

积极推动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培育、打造3-5个文化雅集。

公共服务科

34

推进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一体化发展,培育、打造1-2个高品质休闲街区。

规划建设科

35

继续落实《绍兴市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培育认定办法》和《浙江省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培育、打造3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规划建设科

产业发展科

36

争取建成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规划建设科

产业发展科

37

推动根雕、竹编、茶叶等具有嵊州韵味的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活力,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性非遗主题市集2场。

艺术科

非遗中心

38

积极开设非遗互动市集和非遗传习所,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非遗研学活动。

艺术科

非遗中心

39

鼓励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景区、进街巷、进校园,面向群众开展免费展演和活态传承。

艺术科

非遗中心

40

依托诗路文化、越剧文化、书法文化等主题文化,推出一批文化标识鲜明、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

公共服务科

艺术科

产业发展科

越剧博物馆

41

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一批“小而美”、可持续的文化雅集。

公共服务科

图书馆

文化馆

越剧博物馆

42

累计组织主题性文化雅集活动5场以上,依托“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应用,提高雅集的辐射面和受众面。

公共服务科

43

持续擦亮嵊州文旅品牌,提升书法朝圣节、民间越剧节、诗路主题活动等活动影响力。

产业发展科

艺术科

44

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活动。

产业发展科

45

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争取建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市场管理与执法指导科

产业发展科

 

 





征集部门:嵊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发布日期:2022-12-23 截止日期:2023-01-05
*为必填项
提出问题和建议:
(请举例说明)    
*
图形验证码: *
提交成功,谢谢您的参与!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申明 | 联系我们

嵊州市人民政府主办 嵊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3306830002

浙江网安备 33068302000392号 2012版备案证编号 浙ICP备11041973号-1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网络110 报警服务 爱嵊州app 嵊州发布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