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浙江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工作部署,按照绍兴市局《关于实施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快嵊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旅新产品与新业态供给,进一步释放文旅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经研究,我局起早了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现公开征求意见。 时间:2022年12月23日--2023年1月5日 方式:来信、来电 地址:嵊州市剡湖街道官河路528号 电话:史祁伟 0575-83013755 嵊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2年12月23日
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和浙江省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工作部署,按照绍兴市局《关于实施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快嵊州市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旅新产品与新业态供给,进一步释放文旅扩投资、促消费的潜力,经研究,决定实施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围绕“吃住游购娱”,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功能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嵊州辨识度的文旅融合产品,提升新时代人民群众文旅消费水平,推动嵊州成为国内外知名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行动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跨产业、跨地域、跨部门融合发展,提升文旅融合的产业价值、示范效应和联动作用,注重文旅融合的产业链条建设。 ——加强统筹推进。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多样化、特色化、差异化与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增强谋篇布局能力,强化政策引导和规划指引,注重部门协同,形成发展合力。 ——促进消费提振。强化各类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调节筛选机制,增强文旅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坚持共建、共享、共融。 ——提升品牌效应。鼓励优秀项目以及企业主体走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以“五百五千”工程扩大“诗路越韵”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发展目标 以“百县千碗”为龙头,整体推进“百县千宿”“百县千礼”“百县千艺”“百县千集”建设,以项目化的思维和机制,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培育“微品牌”、拓展“产业链”、撬动“大消费”,将地域文化符号、特色民俗注入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形成一大批嵊州元素鲜明、能融入大众生活、勾起乡情乡愁的文旅融合标志性产品。 二、重点任务 (一)高标准深化“百县千碗” 1.强化标准引领。按照《“百县千碗”评价与认定规范》标准,开展各级“百县千碗”美食体验店(示范店)、旗舰店、街区(镇)评价和认定工作。建立健全市“百县千碗”菜品标准体系,迭代更新“千碗”美食菜品,标准化开展制作技艺培训、菜品质量提升等工作。 2.拓展市场规模。充分调动餐饮企业的积极性,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加盟“百县千碗”美食品牌。积极培育特色美食街区、特色美食店、连锁龙头企业等美食文化体验场所。推动广大饭店、宾馆在保持各自特色风味的同时,有针对性推出当地“百县千碗”小碟组合式菜品。 3.扩大品牌影响。加快“百县千碗”进景区、进饭店、进学校、进机关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进社区。进一步将“百县千碗”纳入公务接待,在大型会议、展览、活动期间,优先安排价格适宜、别具风味的地方菜品作为后勤保障。 4.弘扬美食文化。积极挖掘地域美食文化和非遗技艺,结合美食讲解员队伍建设,着力讲好嵊州美食故事。鼓励结合“百县千碗”开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美食类歌曲、舞蹈、剧目等。策划推出一批与嵊州传统美食、文化美食、绿色美食相关的特色旅游线路。 (二)高品质建设“百县千宿” 5.提升民宿品质。推动民宿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盲目跟风向自主建构转变,从追求单一利润向追求综合效益转变,走嵊州民宿特色化发展之路。鼓励按“一个主题、一个主人、一个故事、一桌佳肴、一组活动、一打伴手礼、一种文化共鸣”的创意,凝练独特的民宿符号,着力提升民宿核心吸引力。 6.实施民宿富民。探索多元化、综合体模式,塑造品牌化、情景式体验,既鼓励利用闲置空间、特色民居、传统建筑等创办民宿,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民宿,也支持城市或近郊发展布局独特品味的风情民宿。推动民宿与社区共生共融,引导利用民宿产业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本地劳动力就业。推动民宿研发伴手礼、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及住宿业周边产品,带动二次消费。 7.引导业态创新。鼓励民宿按照相应等级的规范要求,善用自己的资源禀赋,根据不同客源对象、消费层次和功能类别开展差异化经营,实现规范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促进酒店业与等级民宿错位发展。探索露营等新业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民宿与营地的深度融合,创新“露营+景区”“露营+农场”“露营+研学”“房车+驿站”等模式,加强安全监管,引导露营与住宿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三)高品位推进“百县千礼” 8.加强文创研发。鼓励文博单位依托馆藏资源,积极研发文创产品,完善营销体系,尤其在现有体制下稳步探索适宜的商业模式。着眼于经典嵊州元素与潮流消费品的集合,培育一批越韵等文创IP。发挥相关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各类文化创意工作室、非遗传承人、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 9.拓宽营销渠道。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优秀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加强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创新和产品转化能力,引导设计公司、文艺院团等开展旅游商品研发。在嵊州文旅集市、消费集聚区等开设非遗文创商店,用于非遗文创产品的展示及销售,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展示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10.促进品牌转化。支持通过标准推广、版权交易、联合制作、品牌与管理技术服务等方式,推动文化标识、文化基因、文旅品牌等转化为文创产品。鼓励文旅产业经营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文旅IP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IP产品展会。培育“浙宿好礼”绍兴品牌,鼓励民宿利用当地土特产等资源,结合创意设计打造伴手礼。 (四)高水平推进“百县千艺” 11.优化演艺布局。统筹主题公园类、山水实景类、剧场类及沉浸式演艺等各类型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旅游演艺市场因地制宜有序健康发展。鼓励创作一批弘扬新时代精神的演艺作品,复排一批经典剧目。支持艺术院团和经营主体利用不同类型的空间载体,拓展中小型旅游演艺空间和新型旅游演艺模式。 12.弘扬非遗技艺。鼓励非遗传承人以技艺、品牌、服务等形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支持企业依托非遗技艺开发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研学旅行等。建设一批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通过开展培训、研讨、对话交流和展示活动,扩大传承人群队伍,促进项目融入现代生活。 13.点亮文艺星火。深入实施“文艺星火赋美”工程,以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等社会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完善文艺资源下沉和激活的机制,进一步点靓城乡、赋美社会。 (五)高起点打造“百县千集” 14.培育文旅市集。持续打响剡溪夜集、吾悦美食街等文旅市集品牌,推动根雕、竹编、茶叶等具有嵊州韵味的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活力,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性非遗主题市集。探索“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模式,开设非遗互动市集和非遗传习所,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非遗研学活动。鼓励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景区、进街巷、进校园,面向群众开展免费展演和活态传承。 15.组织文化雅集。依托诗路文化、越剧文化、书法文化等主题文化,推出一批文化标识鲜明、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一批“小而美”、可持续的文化雅集。依托“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应用,提高雅集的辐射面和受众面。 16.打响展会品牌。持续擦亮嵊州文旅品牌,提升书法朝圣节、民间越剧节、诗路主题活动等活动影响力,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活动。支持各地利用自身文化和旅游独特元素,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展会等活动,积极组织旅游宣传推介,以活动促品牌,以品牌聚人气。 17.打造文旅消费集聚区。大力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到2025年争取建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持续扩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培育一批地域特色鲜明、文旅商深度融合、消费带动作用强,具有浓郁“越味”的集聚区。 三、保障措施 18.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推进机制,成立嵊州市“五百五千”工程推进工作专班。加强工作任务梳理与责任分解,不断完善认定规则,落实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机制,健全闭环管理体系。建立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协同推进工作格局,确保工程落地见效。 19.完善政策支持。用足用好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共有政策和乡村振兴、微改造精提升等既有支持政策,探索出台推进“五百五千”工程的扶持政策。深化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提升信用贷款发放占比。 20.健全晾晒机制。通过晾晒赛马机制推进“五百五千”工程,鼓励和支持创新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加强对先进典型和经验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完善问题反馈整改机制。 附件: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任务分解表 嵊州市文旅融合“五百五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 类别 | 具体任务 | 责任单位 | 1 | “百县千碗” 工程 | 打造推出10道嵊州特色“百县千碗”美食。 | 产业发展科 | 2 | 评定10家代表性“百县千碗”体验店。 | 产业发展科 | 3 | 力争申报并评定省级“百县千碗”美食旗舰店1家。 | 产业发展科 | 4 | 力争申报并评定省级“百县千碗”美食街区(镇)达到1个。 | 产业发展科 | 5 | 建立健全“百县千碗”菜品标准体系,迭代更新“千碗”美食菜品。 | 产业发展科 | 6 | 标准化开展制作技艺培训、菜品质量提升工作。 | 产业发展科 | 7 | 继续推进“百县千碗”进景区、进饭店、进学校、进机关食堂、进高速服务区、进社区。 | 产业发展科 | 8 | 推动将“百县千碗”纳入公务接待,在大型会议、展览、活动期间,优先安排“百县千碗”作为后勤保障。 | 办公室 | 9 | 推动广大饭店、宾馆在保持各自特色风味的同时,有针对性推出“百县千碗”小碟组合式菜品。 | 产业发展科 | 10 | 建设美食讲解员队伍,着力讲好嵊州美食故事。 | 产业发展科 | 11 | 结合“百县千碗”开展文艺创作,推出1首以上美食类歌曲。 | 公共服务科 文化馆 | 12 | “百县千宿” 工程 | 实施“民宿富民工程”,鼓励利用闲置空间、特色民居、传统建筑等创办民宿,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办民宿。 | 规划建设科 | 13 | 推动民宿与社区共生共融,引导利用民宿产业带动周边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本地劳动力就业。 | 规划建设科 | 14 | 汇聚力量打造出具有特色元素、较大知名度民宿业的“嵊州品牌”。 | 规划建设科 | 15 | 建设7家省级品质民宿。 | 规划建设科 | 16 | 探索露营等新业态分级管理体系,推动民宿与营地深度融合。 | 规划建设科 | 17 | 创新“露营+景区”“露营+农场”“露营+研学”“房车+驿站”等模式,推动露营与住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 规划建设科 | 18 | 加强安全监管,引导露营与住宿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 市场管理与执法指导科 规划建设科 | 19 | “百县千礼” 工程 | 文博单位依托馆藏资源,推出博物馆文创产品7件(套)以上。 | 艺术科 越剧博物馆 | 20 | 依托文博资源着眼于经典嵊州元素与潮流消费品集合,积极研发一批越韵等文创产品。 | 艺术科 越剧博物馆 | 21 | 依托全市非遗资源,推出非遗文创产品10件(套)以上。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22 | 指导支持相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文旅集市、消费集聚区等开设非遗文创商店,展示及销售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23 | 配合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展示嵊州非遗文创产品。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24 | 推动民宿研发伴手礼、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及住宿业周边产品,推出嵊州“浙宿好礼产品”5件(套)以上。 | 规划建设科 | 25 | 推动全市文旅IP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打造嵊州旅游IP文创产品5件(套)以上。 | 产业发展科 | 26 | 组织参加文化和旅游商品大赛,引导文创企业、设计公司、文艺院团等开展旅游商品研发。 | 产业发展科 | 27 | 创作一批弘扬浙江精神的演艺作品,复排一批经典剧目。 | 艺术科 公共服务科 越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 文化馆 | 28 | 建设1个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 | 艺术科 | 29 | 争取打造1个浙江省“戏曲之乡”。 | 艺术科 | 30 | 培育3个以上非遗展演项目、5个以上非遗体验点、5个以上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5家以上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个非遗主题小镇。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31 | 以艺术院校、文化馆(站)、演艺业协会等各界文艺志愿者为参与主体,选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文博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等适宜空间开展常态化艺术展演活动。 | 公共服务科 艺术科 | 32 | “百县千集” 工程 | 融合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于一体,培育、打造1个以上非遗旅游集市。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33 | 积极推动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融合发展,培育、打造3-5个文化雅集。 | 公共服务科 | 34 | 推进文化体验、旅游消费、商品展销一体化发展,培育、打造1-2个高品质休闲街区。 | 规划建设科 | 35 | 继续落实《绍兴市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区培育认定办法》和《浙江省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认定和管理办法》,培育、打造3个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规划建设科 产业发展科 | 36 | 争取建成1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 规划建设科 产业发展科 | 37 | 推动根雕、竹编、茶叶等具有嵊州韵味的历史经典产业焕发活力,组织各类创意设计性非遗主题市集2场。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38 | 积极开设非遗互动市集和非遗传习所,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非遗研学活动。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39 | 鼓励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景区、进街巷、进校园,面向群众开展免费展演和活态传承。 | 艺术科 非遗中心 | 40 | 依托诗路文化、越剧文化、书法文化等主题文化,推出一批文化标识鲜明、有影响力的展览活动。 | 公共服务科 艺术科 产业发展科 越剧博物馆 | 41 | 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及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策划一批“小而美”、可持续的文化雅集。 | 公共服务科 图书馆 文化馆 越剧博物馆 | 42 | 累计组织主题性文化雅集活动5场以上,依托“品质文化惠享·浙里文化圈”应用,提高雅集的辐射面和受众面。 | 公共服务科 | 43 | 持续擦亮嵊州文旅品牌,提升书法朝圣节、民间越剧节、诗路主题活动等活动影响力。 | 产业发展科 艺术科 | 44 | 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义乌文旅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展会活动。 | 产业发展科 | 45 | 推进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争取建成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 市场管理与执法指导科 产业发展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