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东阳市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根据金华市委、市政府关于“四攻坚四争先”行动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东阳“两市三地两园”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东阳市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为广泛听取社会公众意见,进一步提高行政规范性文件(立法)质量,现将征求意见稿(草案)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登陆东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dongyang.gov.cn/),对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意见。

2.通过信函的方式将意见寄至:东阳市江滨北街18号东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601办公室,邮编:322100。

3.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邮箱:252449590@qq.com。

4.因金华对东阳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上报时间有要求,结合公共利益满足的需要,为加快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有所调整缩减,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4月29日。

联系人:毛剑波   联系电话:0579-86655844

附件:《东阳市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东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1年4月25日


东阳市工业转型攻坚三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金华市委、市政府关于“四攻坚四争先”行动的决策部署要求,围绕东阳“两市三地两园”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工业,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歌画东阳”奠定坚实工业基础。努力打造“12335”现代特色制造业体系,全力建设“标志性平台、标志性产业链、标志性企业、标志性项目、标志性人才团队”。力争到2023年,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亩,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68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工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3%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着力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

1.创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聚焦磁性电子、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优势领域,按照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要求,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促进现有产业的有机联系,注重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大项目,以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重点培育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形成第二个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

2.培育百亿级新星产业群。以千芝雅智能制造中心、正威长三角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为示范,围绕“互联网+”、医药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发挥经济开发区“万亩千亿”重大产业平台作用,编制产业链招引目录,创新精准招商方式,加快培育新材料、医药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强用地保障,平均每年新增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100亩,促进产业集聚提升。力争到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继续保持在45%以上,累计招引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7个以上,招引和实施产业链配套关键项目21个以上。

3.实施重点企业管理对标提升行动。围绕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开展企业管理提升对标,引导企业瞄准标杆企业查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组织专家开展培育提升诊断咨询活动,借鉴先进管理理论、方法、手段和成功经验,对标世界一流、行业先进,引导企业管理能力提升,选树一批标杆企业、标杆项目、标杆范式推广典型经验,争创省内企业管理对标评价市县试点和行业试点。加强人才保障,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多渠道多方位开展青年企业家培养。每年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0名、企业技术工人3000名以上。

(二)着力实施产业链创新链双联动

4.实施工业强基2.0版推进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开展强链补链“一条龙”行动,围绕国家、省工业强基工程重点突破方向,建设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工业强基项目储备库,促进“工业强基”聚焦发力,整合产学研资源、上下游资源、军民资源,聚焦突破进口替代技术基础、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基础、军民融合技术基础等。到2023年,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7项,攻克产业“卡脖子”难题6项,每年完成省市级工业新产品(新技术)100项以上。磁性电子、医药健康等重点细分行业规上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比重达50%以上。

5.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加快机械制造、现代服装、绿色塑胶、木雕红木、缝配、箱包、渔具等重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体打造“名品+名企+名产业+名产地”,形成一批经典产业、时尚产业、支柱产业。积极争创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标杆县市区。到2023年,全市传统制造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超480亿元。

6.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实施“五倍增、五提升”计划,推动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创新实施人才生态优市“八大工程”等一批引育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深挖东阳籍人才“富矿”,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发挥创新型领军企业“头雁效应”,加快培育国家、省、市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强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应用的政策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研发攻关和应用推广。到2023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数达到280家以上,新增省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1家。

7.建设创新人才蓄水池。深入实施人才新政,引进培育“揭榜挂帅”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提升先进技术的精准识别、有效嫁接、攻关突破能力。引导企业创新团队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攻关项目、应急攻关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三)着力实施数智制造赋能

8.着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焦磁性电子、医药健康、机械制造、木雕红木、现代服装等特色传统制造领域,系统促进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深化与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协同共生,推广横店东磁单晶电池片未来工厂建设经验,打造一批“工厂”层级示范标杆。

9.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2.0”建设。以磁性电子、医药健康、现代服装等行业为重点,培育一批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工业龙头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进行供需对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培育打造高效的“智慧工业”生态。到2023年,每年实施两化融合项目50项以上,累计培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以上、企业级平台10个以上,培育省级上云标杆企业5家以上,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1家以上。

10.实施百企智能化技改诊断行动。深入对接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积极引育工程服务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三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精准诊断全覆盖行动。实施“机器换人”行动,每年新增机器人340台以上。推动一批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项目示范,每年组织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项目40项以上,培育标杆智能工厂、数字车间4个以上。围绕重点细分行业产业集群,每年分区域、分行业实施“龙头企业+重点配套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智能化改造,打造1个以上行业智能化改造试点,加快推动全市工业企业智能化水平跃上新台阶。

11.推进数字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赛特斯 5G 产业园建设,打造集5G设备生产、研发、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园区。扩大5G建站规模,加大5G基站选址、用电等支持力度,加快实现城区深度覆盖、乡镇区域连片覆盖、行业园区重点覆盖、重要行政村精准覆盖。培育省级5G精品网络标杆乡镇,打造5G网络示范城市。力争到2023年,累计建成5G基站2500个。

(四)着力实施优质制造拓市场

12.深入开展商标品牌战略示范创建活动。建立品牌培育试点企业库,以磁性电子、医药健康、木雕红木、现代服装、缝配、箱包、渔具等产业为重点,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现代产业集群为主体,遴选具有较强影响力,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品牌管理基础、实施品牌战略意愿等优质企业,推进培育企业“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到2023年,新增“品字标”企业16家以上,浙江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1家以上。

13.提升先进标准主导能力。建立以“浙江制造”标准引领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的工作机制,设立市政府质量奖,鼓励磁性电子、木雕红木等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参与有关国家标准的计划提出和编制工作,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促进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到2023年,培育省市级政府质量奖企业1家,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项以上,培育发布“浙江制造”标准10项。

14.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作,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推进工业新产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水平,不断挖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装备工业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行业话语权的优质创新产品。到2023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家以上,每年新增省级首台套产品1只以上。

15.优化全球化布局。积极参与RCEP自贸区建设,深化“一带一路”精准合作,畅通贸易渠道,推进磁性电子、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医药健康、现代服装等行业“走出去”。到2023年,每年新增外贸实绩企业30家以上,实现跨境电商网络零售额超30亿元,全市制造业出口规模达140亿元以上,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同时抓紧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金义片区建设机遇,在平台、产业、项目、人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业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争创一批重大改革创新成果。

(五)着力实施工业全域治理提升

16.打造高能级产业集聚平台。按照三年内创建省级“万亩千亿”平台的目标,突出推进经济开发区平台建设,理顺体制机制,加快“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一体化推进平台拆迁、土地征收、政策处理行动,为产业发展储备空间,为项目招引提供保障,注重宣传推介,进一步打响“万亩千亿”新名片。

17.推动小微企业园提质增效。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建设专、精、特、新的小微企业园,坚持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小微企业园审核认定、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为主要手段的一整套规范化、闭环式管理制度。到2023年,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30个,其中创建四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1个,实现“小升规”企业100家。

18.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以争创省工业全域治理试点为抓手,统筹推进低效用地提容提质、落后产能淘汰、低散乱企业整治、“两园一点”安全生产整治等工作。建立东阳特色的分行业评价模型,实施亩均绩效精准评价,依法依规通过落后及低效过剩产能退出,整治“低散乱”块状行业,推动传统产业链提质增效。至2023年每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6家以上,整治“低散乱”企业400家以上,整治低效工业企业200家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7%以上,规上服务业企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8%以上。

(六)着力实施绿色制造转型

19.构建绿色制造业发展体系。积极推动磁性电子、机械制造、现代服装等传统产业推广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设备,围绕传统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推进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示范推广和改造,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升级,提高单位资源能源产出绩效。推进绿色园区和绿色工厂建设,按照国家绿色园区评价要求,推动园区能源资源利用绿色化、基础设施绿色化、产业绿色化、生态环境绿色化、运行管理绿色化。至2023年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6家,节水型企业12家,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1家。

20.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围绕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要求,根据国内市场发展趋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大力培育东阳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新兴产业。围绕工业节能、节水、污染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化改造和绿色新兴产业培育,推动绿色化资金涉工项目实施。

(七)着力实施新主体培育

21.培育百亿级领军企业。迭代开展“雄鹰行动 2.0”,持续完善“雄鹰行动”企业培育工作机制,编制“一企一策”培育计划书,落实“雄鹰企业重要事项直通车”制度,通过精准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化解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支持横店东磁、普洛药业开展科技创新、跨境投资、资本运作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支持横店东磁成为金华首家产值超百亿企业。

22.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推进上市公司培育入库工作,积极引导和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加快股份制改造,优化上市公司培育库准入标准,筛选发展潜力大、成长速度快的优质股改企业进入上市公司培育库。三年内新增股份制企业48家。

23.培育细分领域冠军企业。建立单项(隐形)冠军培育计划清单,以关健核心技术为标准、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的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组织企业学习交流国内外单项冠军企业的成功经验,示范带动一批企业成长为单项冠军企业,促进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巩固和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地位和作用。到2023年,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含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新增省级“隐形冠军”2家以上,推动30家左右优质企业提速提档发展。

24.实施百鹰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深入落实省“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培育库,支持有品牌、有市场、有技术、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优先入库,加强培育企业的监测、指导和跟踪服务,加大财政政策、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等扶持力度,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到2023年,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00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10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以上。

三、保障措施

25.坚持工业主体地位。牢固树立工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稳定器”的理念,建设东阳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强化工业主体地位,聚焦绿色智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宣贯落实《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积极探索建立“首违不罚”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26.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市领导联企服务,加强市领导与各层次企业的常态化沟通,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筹划建立民营经济学院,推进企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等企业服务资源整合,打造企业综合服务大平台。深入推进降本减负长效机制,持续减轻企业负担,全面落实“三服务”2.0 版,深化“企业码”建设试点,以企业急需、高频使用的应用场景为突破口,进一步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抓好东阳“企业码”特色专区建设,为企业打造一站式快速服务通道。切实打造金华市乃至省内营商环境最优县市。

27.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策研究,制定推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出台工业经济正向激励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更多政策资源,突出竞争性分配原则,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建立财政支持工业投入逐年递增机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丰富支持手段,为东阳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28.加大金融服务力度。优先支持制造业重点细分行业及重点企业信贷融资,支持小微企业转型提升,到2023年,累计新增制造业贷款74亿元,新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53亿元。加快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滴灌工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杜绝无故抽贷断贷,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29.健全考评考核机制。专班办公室根据阶段性重点工作和任务需要,不定时召开工作推进会,交流汇报工作进展及协调解决困难问题,推进工作落实。建立镇乡(街道)和工作组产业转型攻坚任务分解表两张清单,分解三年目标任务,制定详细计划,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落实。


提出问题和建议:
  验证码:
提交成功,谢谢您的参与!